一、工业危废盐的来源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盐,如煤化工、农药、化肥、生物化工、医药等行业产生的危废盐以及食品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盐,这些固体废盐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或其他杂质使得该盐无法再利用,国家相关法律文件也将这些废盐归类为危险废物。
目前,可以通过“热解+溶解+水处理+蒸发结晶”的方式进行再生。
二、废盐处置方法
危废盐虽成分复杂,但是其中主要的可溶性盐类为氯化钠与硫酸钠。
废盐经过热解处理后,大部分有机物被分解为热解气、热解油和炭渣。由于热解温度为中高温(500℃以上),热解油与热解气均以气态形式进入二燃室高温燃烧。
剩下的炭渣、其他不溶物和可溶性杂质离子(如Ca'*、Mg"、Cr等)在溶解后,可经加药絮凝沉淀,以淤泥的形态去除。
经过净化的盐水,进入蒸发结晶系统,获得再生盐(如氯化钠、硫酸钠)。
然而,在蒸发结晶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盐的质量,会外排一些母液,这些母液为氯化钠与硫酸钠的共饱和母液。
在传统的工艺中,这些母液一般会被通过单效蒸发或滚筒干燥的方式直接干燥成杂盐作为危废外运。这其实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目前,针对氯化钠、硫酸钠的共饱和母液资源化处理工艺主要为“冷冻结晶析十水合硫酸钠+十水合硫酸钠回溶重新蒸发结晶+母液返回一级蒸发结晶”,此工艺能耗过高,且对来料组成的稳定性要求较高。
如果来料组成波动过大,则整体系统难以调节。危废盐的组成不确定性较大,导致一级蒸发结晶系统产生的母液难以稳定。因此,此工艺一般只适用于具体废盐产生工厂内部的配套处理,难以使用专门的废盐处置工厂。
三、危废盐处理新工艺
危废盐可以更新工艺技术,采用“稀释”、“纳滤”、“反渗透”与“蒸发结晶”相结合的氯化钠、硫酸钠共饱和母液的处理工艺,通过改变溶液的稀释浓度来讨论其工艺结果。
氯化钠、硫酸钠共饱和母液被稀释倍数越高,纳滤膜对2价离子的截留效率越高,产品盐回收率越高,外排的杂盐量越少,总运行成本越低。
因此,在氯化钠、硫酸钠共饱和母液资源化处理过程中,应在设备投资许可的情况下,对氯化钠、硫酸钠共饱和母液进行尽可能大倍数的稀释,以实现杂盐的减量化。